热点透析:棉花市场亟待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在棉花信贷方式与WTO规则接轨和棉花政策性资金即将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的形势下,棉花贷款面临着诸多风险。业内人士呼吁,防范和化解棉花信贷风险,已成为棉花市场的当务之急。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棉花贷款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加入WTO风险。我国加入WTO,给棉花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贸易由双边贸易体制转向多边贸易体制,纺织品出口配额有所增长,会相应增加纺织企业用棉量,有利于压缩库存。另一方面,由于进口配额相对较大,目前国外棉花价格又低于国内棉花价格,纺织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需要进口国外棉花。而棉花库存的压缩取决于进口(承诺的进口配额与实际进口量的比较),所以,压缩国内棉花库存只是一个机遇,并不是最终结果。如果棉花库存居高不下,不仅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而且会造成与棉花库存相对应的贷款质量继续下降。 --市场风险。纵观一年来的国内棉花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棉花价格从去年初的13500元/吨,下降到年底前的8000元/吨。近来棉花价格虽有回升,也都是在8000-8500元/吨之间徘徊。在这样的行情之下,不用说库存成本较高的陈棉,就是2001年度按386元/担收购的新棉,也接近亏损边缘。 --经营风险。从河南省情况看,全省棉花库存873万担,其中1999-2001年棉花库存526万担,1998年度前的陈棉库存347万担。与库存成本比较,当前市场的棉花价格仅略高于或接近本年度棉花库存成本,大大低于1998年度前的棉花库存成本。如果加上棉花亏损挂账的数额,棉花企业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大,将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农发行棉花信贷资产质量将会进一步恶化。 --政策性风险。按照全国棉花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的部署,政策性收购资金要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考虑到农发行的政策性职能,也考虑到我国棉花的市场化改革及其配套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在政策性资金即将退出的过渡期,既要严格控制收购资金贷款投放,又要防止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现象的发生。因此,作为“退出”前的棉花信贷政策,可以解读为:棉花信贷管理要在防范市场风险的同时,关注可能出现的政策性风险,而前者必须服从后者,决不能顾此失彼,以免给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梗阻。 基于上述情况,业内人士呼吁,当前有关部门要把防范棉花信贷风险放到突出位置,作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和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的重要措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研究WTO对棉花信贷管理的影响,防范加入WTO风险。要在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WTO规则,及其对现行棉花贷款管理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总行的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既与国际市场接轨,又能有效地规避信贷风险。 --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发放贷款,防范市场风险。综合分析“购销平衡”、“贷收平衡”的尺度,科学评估政策风险与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的界限。加大力度搞好棉花促销,创建棉花企业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用于农发行信贷资产的损失补偿。同时,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延长棉花产业链。鼓励棉纺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提高棉花生产综合效益,防范市场风险。 --深化银企改革,建立棉花企业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要加大棉花企业改革的力度;在进一步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同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农发行要加强棉花信贷经营管理,凡在农发行开户的棉花企业及符合政策规定的其它企业,都要办理手续完备的资产抵押(担保)和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用于农发行信贷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的补偿。 --建立棉花信贷资产质量预警机制。对经营性占用贷款,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监测管理,设置相关簿记,逐笔登记建档,及时进行清收。同时,要积极借助全国或地方金融公会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支持,及时处理不良贷款,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棉花信贷资产安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