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产业催生一批新型农具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挑战,致力提升棉花竞争实力、做强“白色产业”的新疆棉区,近年来先后推行了地膜覆盖、滴灌等新技术,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大增的同时,一批实用的新型 农具应运而生。 在石河子、塔里木等棉区,扳手、破壳器、回收器、杆秤成了新的农家四宝。从春种到秋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手持新农具忙碌的情形。近年来,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在棉田的迅速推广,石河子垦区农工过去开沟引水的砍头镘和铁锹被球阀扳手代替。兵团142团农工孔令云说:“过去浇水要用马灯、雨衣和铁锹,现在只在推闸放水时拧开关就行了,既省工又省心。” 地膜覆盖是新疆棉花单产跃居全国首位的“功臣”,然而大量残留废膜又污染着农田。为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每年棉农都要投入大量人力回收。通过不断摸索,一些精明的农户发明出手推式的地膜回收器,被改进完善后,回收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欢迎。 春季棉田雨后土壤容易板结,过去人工破壳既费力又费时,耽误棉苗出土。不堪繁重劳动的新疆棉农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又制作出了不同种类型的破壳器,有人力推的,也有机动车带的,操作十分便利。 与新型农具不同,商家用的杆秤过去并非农家必备工具,但随着新疆棉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杆秤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植棉面积大,每户少则几十亩,多则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一到收获季节,忙不过来的新疆农民都要请人拾花,每天必须称重结算,因此,凡是雇佣拾花工的农户,家家都少不了一杆50公斤或100公斤的大杆秤。 农民的发明创造不仅推动了新疆“白色产业”的发展,也使一些中小企业找到发展方向。瞅准新型农具的广阔市场,一些精明的新疆企业在农民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完善改进了回收器等新型农具,进行批量生产。针对农民“拾花难”,一些企业与科研部门正联手开发国产采棉机,力争抢夺市场商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