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棉花加工能力将超过4亿担 大于实际需求3倍多
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消息,全国棉花加工工作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据对15家参会棉机生产企业的统计,今年我国棉花加工能力将超过2000万吨(4亿担),大于实际需求3倍多。业内人士认为,棉花加工能力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行政办法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 据了解,1999年放开棉花经营后,国内轧花机生产、销售出现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据对参会棉机生产企业统计,2000年生产、销售各种类型轧花机1867台,2001年2219台,2002年1-5月2557台,合计6643台。按低线水平计算(每天生产16小时,每年工作120天),形成生产能力1087万吨。加上1999年以前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600余万吨,总能力超过1700万吨。这些企业还反映,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可以排到明年年底。据此,今年后7个月应能至少生产各类轧花机2500台以上,形成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由此计算,全国棉花加工能力超过2000万吨(不包括没有列入统计范围的棉机企业产品)。 另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经取得棉花加工资格和已经申请资格待审批的棉花加工企业总数为5215家。有许多棉花加工企业已经运行,但没有进入统计范围。例如,山东夏津县有180家棉花加工企业,拥有380台轧花机,年加工能力45万吨,相当于山东全省的实际需求量,却没有进入统计范围。江苏射阳县各类企业棉花加工能力40万吨,进入统计范围的只有不到8万吨。全国2002年1-5月生产轧花机2557台,按2台型和1台型轧花厂各半计算,新增轧花厂1700余家。今年后7个月的产量,将可以装备1670家轧花厂。到今年年底,全国棉花加工企业总数将超过8500家。如果加上没有进入统计的其他轧花机生产厂家的产品装备,棉花加工企业总数可能超过9000家。 最近农业部预计,2002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为475万吨。据此计算,国内棉花的实际加工能力超过需求3倍多。考虑到新疆棉花加工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差不大的情况,则内地棉花加工能力超过需求4.5倍,如果所有企业都能开工,仅需20天,即可完成全部棉花加工。 业内人士指出,棉花加工能力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首先是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所有的企业都要生存,僧太多而粥太少,棉花加工不是暴利、高利行业,不在质量上作文章,不搞弄虚作假,众多小企业将无法生存。二是过度竞争将使市场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所有的企业都要生存,资源就显得不足,不抢购就拿不到资源,大家都抢购,市场秩序必然混乱。三是影响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由于生产能力大、规模膨胀而导致的混乱,将使产业化经营陷于流产。以上三方面因素,为本次改革制造了极大障碍。同时,竞争中必然淘汰大批企业,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也有可能形成新的不安定。 业内人士分析,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一是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权限的下放。《棉花收购加工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标准做了一些规定,要求地方自行制订具体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各省制订标准宽严不一,有些地方则彻底放手。去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发了《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如以这个标准作为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的技术条件,可以淘汰相当部分企业。但由于部门意见不一致,最终没有作为资格认定条件。二是没有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的规定,在审批棉花加工企业资格时没有考虑棉花加工布局调整,致使一些局部地区集中了大量棉花加工厂。 业内人士认为,棉花加工企业一哄而起将造成严重后果,建议有关部门采取行政办法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是从源头治理。据悉,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研究棉花加工机械生产许可证问题。如果能够制订一条措施,明令许可证制度出台前,所有棉机制造企业停止轧花机、打包机生产,将可以制止新建轧花厂。二是认真贯彻《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由有关部门组织大检查,不符合标准的停业整顿。三是统一政令,由国家主管部门制订统一的资格认定条件。四是加强新年度的市场管理,争取用两、三年的时间,通过有序竞争淘汰不合格的企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