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棉品质 参与国际竞争---棉花要走产业化之路
在国内外日见影响的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专家论坛,6月2日将议论的主题集中在“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优质棉花产业化发展”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国外咨询机构、国内证券投资机构的代表,就我国棉花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在会上先后发言的领导和专家有陈锡文、王征、韩俊、王宏广、丁力、方言、张岩松等。 我国是产棉大国。近年来,年总产皮棉保持在400万吨,棉花产量和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但由于棉花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导致原棉相对过剩。专家预测,到今年底,棉花库存量将达到308万吨,超出正常库存量水平。与此同时,棉纱的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九五”期间,累计进口量180多万吨,出口量84万吨,纯进口超过100万吨。 这说明,我国的原棉在国际上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专家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棉花价格较高,二是纺织机械更新速度较慢,三是原棉品质结构不合理。 专家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较大,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既有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也有对纺织业的影响。如何应对?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这些意见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是调整棉花生产结构,实现高效生产。结构调整应以经济高效为原则,通过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棉农的收益。调整的关键是提高品质,而提高品质的关键是科技进步。 二是完善生产服务和支撑环境,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棉花生产的条件;其次是搞好质量体系建设;第三要培育棉花科技企业,促进棉花产业化发展。 这次研讨会由北京信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创元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创元公司总经理石红岩介绍了他们实施优质专用陆地棉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肯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