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经营的难点分析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
棉花虽然有替代产品,但它仍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业产品,特别是对世代都以种植棉花为生的棉农,棉花是他们的生命之源、衣食父母;而对于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一直都以经营棉花为主要业务的供销社棉花企业,棉花是他们的希望之光。然而,从1999年棉花年度开始,国务院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2001年7月,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路子”的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总要求。但由于棉改尚未完全到位,供销社棉花企业(以下简称棉花企业)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难点还很多,还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支持棉花企业开展棉花经营,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棉花收购放开后,棉花企业不再承担国家政策性棉花购销业务,而是参与有序的棉花市场化竞争。棉花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棉改”,在棉花市场化经营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五难。 —多渠道经营,棉花难收。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棉花年度开始,凡符合国家《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鼓励获得收购资格的纺织企业及其它各类企业跨区直接收购或委托代理收购棉花。全面放开棉花收购,打破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及地区封锁,对全国棉花经营行业来讲,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竞争机遇。但棉花企业过去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打破后,在参与多渠道多元化的棉花市场竞争中难点颇多,特别是政策性包袱重、人员多、收购人均成本高、亏损大,加上经营机制不活,与其他棉花企业相比,在棉花收购中处于的劣势地位愈来愈明显,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等。据统计,2001年棉花年度,钟样市棉花总公司所属11家棉花企业,棉花收购市场占有率仅为62.8%。 —竞争激烈,价格难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三加强”其中第一加强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是综合运用储备和进出口的等宏观调控手段,调节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但由于市场变化莫测,加上多渠道收购竞争激烈,价格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棉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它企业相比,对收购价格更难以把握,收购价格过高,企业准以承受;收购价格过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占有份额。2001年新棉上市伊始,钟样市棉花企业标准级棉花销售价格11000—12000元/吨,收购价格8000元/吨。到10月初,销售价格降到10500元/吨,收购价格也随之降到7600元/吨以内。但在棉花收购即将结束时,销售价格狂跌到8000元/吨左右,有的甚至跌破8000元/吨的价格。到目前为止。销售价格也没有高过8600元/吨棉花企业只是保本,根本元利润可图。 —多元收购,市场难管。国务院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对未经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要坚决取缔。但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及利益驱动,真正实现棉花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钟样市有的村组集体收购棉花抵交提留问题,还有个别乡镇棉花收购加工厂收购棉花问题,是一个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的普遍问题。同时,还由于个体棉贩,未经资格认定的其他企业收购棉花成本低、销售价格低,受经济利益影响,棉纺企业直接采购他们的棉花问题,也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都将增加各级政府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棉花市场监管的难度,而受害最严重的还是棉花企业。 —收购质量,关口难把。棉花质量差的问题其实质还是诚信问题,它不仅是困扰棉纺行业,也是困扰棉花企业的一个大难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破坏棉花资源的行为打击不力,对小轧花机、土打包机收缴、销毁不力等。国务院虽然颁布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及各个环节监督很难完全到位,势必给棉花质量隐患留下了空档。另一方面,棉花企业也与其它企业一样,出现收购质量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果棉花企业过份的强调质量问题,棉农把棉花卖给了个体棉贩及未经资格认定的其他企业,如果不强调质量问题,又影响棉花企业声誉及效益,真是左难右难。 —效益低下,资金难贷。为适应棉购销和价格放开,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为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上的平稳过度,2002年棉花年度收购资金供应继续由农业发展银行按照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及信用等级进行发放和管理。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棉花年度棉花企业收购价格攀高、收购质量下降、经营亏损、库存积压等,导致企业信用等级每况愈下。钟样市2001年在棉花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中,只有3个企业评上了A级信用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7.3%。特别是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决定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后,极少数棉花企业认为反正农发行不再供应资金了,不服从农发行监管,违规经营、挤占挪用收购资金问题时有发生等,给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蒙上了阴影,直接影响农业发展银行对棉花企业的资金供应与管理。 根据今年初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精神,2002年商品棉收购贷款将继续实行现行的信贷政策,严格按照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及信用等级发放与管理。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棉花企业开展棉花经营,不断提高棉花企业经济效益,努力实行银企双赢。 (一)增强金融服务意识。2002年商品棉收购贷款仍然由农发行供应与管理,农发行要据弃商品棉信贷业务要划转的思想顾虑,克服服务意识松懈的错误思想,把支持棉花企业开展棉花业务经营作为农发行信贷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棉花收购资金需求量大,供应时间集中,农发行信贷资金实力雄厚,是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难以比拟的,只有农发行才能承担起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重任。因此,要通过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棉花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银企双赢,促进农发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一是加强信贷服务。农发行要调整信贷支持思路,对棉花企业经营棉花有效益的,不论是棉花收购业务,还是棉花调销业务,都要给予信贷支持,以此达到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二是加强信息服务。农发行要及时向棉花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棉花市场信息特别是棉花购销价格信息、指导棉花企业开展购销业务经营。三是加强结算服务。农发行要通过高科技传递优势,向棉花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资现金结算业务,特别是要利用全国电子联行汇兑等功能,及时为棉花企业办理转帐汇兑业务,支持棉花企业经营。 (二)积极提供资全支文持。根据今年2月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精神,2002年商品棉收购贷款将继续实行现行的信贷政策,按照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发放与管理。对于棉花年度购销平衡、经营效益好,诚信守约的棉花企业,农发行将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资金供应原则,积极给予信贷支。农发行还要督促棉花企业深化企业改革,减灶、减官、减员,轻装上阵搞经营。支持棉花企业拓展业务经营,降低业务经营成本。同时,农发行将进一步改进贷款方式,完善棉花贷款担保抵押措施,对商品棉贷款要用棉花企业的土地、房屋及设备作抵押。对新增贷款要依据信用等级的高低,实行信用贷款与担保抵押贷款。对于棉花库存积压,信用等级低下、挤占挪用整改未到位的棉花企业,农发行不予支持。棉花是易燃品,还要督促棉花企业参加库存棉花保险,严防灾害性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棉花信贷资金安全,并要将是否参加保险,作为发放棉花收购贷款的条件之一。 (三)加强购销价格监控。加强国家对棉花的宏观调控,是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国家要按照兼顾棉农、棉花企业和棉纺企业利益以及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运用储备和进出口等宏观调控手段,调节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特别是价格水平。国家要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农发行要及时提供和传递购销价格信息,特别是收购价格信息,为棉农、棉花企业及其它企业生产与流通提供有效的市场指导。另一方面,农发行要督促棉花企业坚持“以销定购,以效定购”的原则开展经营。根据国家出台的指导价格,以及市场价格走势,农发行要合理确定收购最高限价,即按照市场销售价格减去贷款本息,税金、购销费用及利润等,确定收购限价,严禁哄抬收购价格,盲目跟风追。对超过收购限价、出现经营亏损的,农发行将不提供信贷支持。 (四)强化棉花质量监管。棉花质量问题,事实上就是一个诚信问题,是影响棉花企业生存与发展以及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农业发展银行切不可抽手旁观,要强化对棉花质量的监管。解决棉花质量差的问题,不仅要提高棉花的内在品质,而且还要在收购、加工、调销、储备等环节加强监管。农发行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件》、《关于立即开展棉花打假专项活动的紧急通知》有关规定,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破坏棉花资源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小轧花机、土打包机。农发行要督促棉花企业从收购源头把好质量关。要教育和帮助棉农实行“四分”,即“分摘、分晒、分装、分售”,杜绝异型纤维。要从收购环节把好质量关。棉花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棉花收购质量标准,坚持“一试五定”的验质办法,即通过试轧后,确定棉花的水份、杂质、长度、衣分率和品级,严禁采取所谓“一脚踢”、“一口清”凭估计确定衣分率和品级的简单方法,严禁收购高水分、高杂质、高低级别混装混售及掺杂使假的棉花。否则,农发行也将不提供信贷支持。同时,还要督促棉花企业从加工环节把好质量关。要对收购的籽棉按不同品级及长度,分仓堆存放及试轧,因花确定配车规格,精工细轧,确保加工后的皮棉达到优质品标准。 (五)促进企业扩销压库。销售是棉花企业实现效益的唯一途径,棉花长期积压,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利费支出,而且不能变现,企业效益难以实现。农发行要积极督促企业销售、扩销压库。一是对于锁定的1999年8月31日以前的老棉,国家要集中统一拍卖,减少占用农发行贷款,减轻企业利息负担。二是要督促棉花企业加大销售2000年至2001年棉花年度棉花,只要能保本微利就可销售。一方面,要把在8月底销售完毕,购销平衡作为2002年新棉收购资金供应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向政府 汇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员上阵促销售。另一方面,棉花企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扩大销售。要采取“专班攻销、责任包销、能人帮销、奖励活销”等措施促销。对2000、2001年棉花年度棉花在8月底未销售完的,农发行将不再发放新的棉花收购贷款。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