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棉花是如何分级的?
从1981年开始,在美国所有农场主中已经有部分棉农采用大容量高精度检验仪器(HVI)对棉花进行分级。直到1990年,国家棉花销售咨询委员会提出一项议案,即八十用HVI仪器检验的棉花归于政府价格保护政策的执行条款中,效果非常理想,于是逐渐形成当今美国所有棉花都要使用HVI系统进行分级检验的局面。 仪器定级 有大容量、高精度仪器测定的棉包,可以提供如下质量指标: ⑴ 长度--是较长一般纤维的平均长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测试结果以1/100和1/32英寸来表示。纤维长度主要由品种决定,但如果棉花植物生长在过高或过低温度和水分条件下或营养缺乏,则纤维回变短。在轧棉机中过分清理和/或干燥也会造成纤维变短。 纤维长度影响纱线强度、棉纱均匀度以及纺纱效率。用所提供纤维生产出棉纱的细度也受纤维长度的影响。 ⑵ 长度均匀性--纤维平均长度与较长一般纤维平均长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百分比越高,均匀性越好。如果测样中所有的纤维长度相同,那么平均长度及上半部平均长度也就相同,均匀指数应该为100。然而,棉花纤维在长度上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所以,长度均匀性会少于100。 长度均匀性影响棉线均匀度和强度,以及纺织过程的效率。它也与短纤维(短于1/2英寸的纤维)含量有关。均匀性低的棉花往往含有高百分比的短纤维。这种棉花难于加工,并且易出低质量棉线。 ⑶ 马克隆值--是对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测定,采用一个气流计来测定恒定重量的棉花纤维在被压成固定体积后的透气性。结果以马克隆值显示,通常称为马克隆值。这一指标主要用于测定纤维的细度,还可测定纤维成熟度和相同纤维粗细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细胞壁的厚度。 纤维细度测定值受生长环境因素影响,例如水分、温度、阳光、植物营养、棉壳量等。 纤维粗细度在几个方面影响加工性能及最终产品的质量。在开棉、清棉和梳理过程中,低马克隆值或细纤维的棉花要求较慢的加工速度以避免损坏棉花。用细纤维制造出的棉纱其横断面中含较多纤维,因而纱线的强度较大,染料的吸收和保留程度随纤维成熟度而变化,纤维越成熟,其染料吸收和保留程度越高。 ⑷ 强度--是以克/特克斯(G/T)表示。特克斯是1000米纤维的克重数。因而,强度是指拉断一个特克斯单位的纤维所需要的力。 纤维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但是也会因植物缺乏营养和天气因素受到影响。在纤维强度和棉纱强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纤维强度高的棉花更能承受加工过程中的破坏。 ⑸颜色--棉花的颜色是由反射(Rd)和黄色(=b)来表示的,反射线使测样的亮度和暗度,而黄色显示测样中色素的程度。一种三位数的色码可以表示颜色等级。这种色码的确定是通过确立Rd与+b值在尼克森·亨特棉花比色计上交叉点而实现。譬如,一个Rd值为72及+b值为9.0的测样,其色码为41-3。 影响棉花纤维色泽的因素有雨量、冰冻、病虫、霉菌以及接触土壤、草或棉花植株的叶子而受到的污染等。在轧棉前后的储藏过程中过分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也会影响棉花颜色。 当棉花颜色因环境因素而变差时,加工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就增大。颜色变差也影响到纤维吸收和保留染料以及后整理的能力。 由25个颜色等级和5个等外颜色系列。这包括白色棉,淡点污棉,点污棉,淡黄染棉和黄染棉。 ⑹杂质(叶屑)--原棉中的杂质是通过采用光电扫描测杂仪测出,可测得树叶、草及树皮等植物性杂质,棉花样品表面经摄像头扫描,然后计算出杂质颗粒所占据表面的百分比。 目光定级 有7个叶屑等级和一个等外叶屑系列,叶屑含量受植物种类、收获条件的影响。轧棉后留在棉花中的叶屑数量取决于轧棉前棉花中的叶屑数量,以及所使用的清理和干燥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即使采用最精细的收获和轧棉方法,仍会有一小部分叶屑留在棉花中。 从纺织企业的角度讲,叶屑是无用的,去处它需要花费资金。另外,小的叶屑碎片总是无法去处,它们影响织物的质量。 美洲长绒棉(彪马棉)HVI分级 对于需要解释说明检验的棉花是在不正常条件下进行的时候,都应该将这种特殊情况记录到检验备忘录或证明书上。质量检验除有特别注明外均属正常条件。 美洲长绒棉的纤维品质同样需要测试。尽管测试的方法与陆地棉相同,但是由于两者存在着基因差异以及不同的轧花工艺,他们的分级标准也不同。因为彪马棉轧花采用的是皮辊机而不是锯齿机,所以外观不如陆地棉光滑。但是颜色却比陆地棉黄得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