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市场开拓停滞不前---国产采棉机举步维艰
(作者 王星)采棉机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耗资千万元的研究课题结题虽时过3年,产品至今还是两台样机,前途何去何从?国产采棉机面临生死抉择。 新疆农科院农机所研究员陈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件事闹心啊!现在新疆数亿元的采棉机市场已经形成,采棉机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仅新疆每年都要以亿元增量的速度往前发展,可是目前这个市场完全被美国的凯斯和迪尔两大公司占领。如此好的市场和前景,我们却拱手相让,在家门口我们连一杯羹都分不上,心痛啊! 这位从1988年就开始和采棉机打上交道的"老科研"谈到采棉机心情很激动。从1988年开始,中国便开始扶持新疆进行采棉机的研究,先后斥资数千万元投入到采棉机的国产化研究中去,新疆兵团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3000万元项目来引进技术,1999年耗资千万元计的国产采棉机的研究课题结题,可时过3年,国产采棉机至今还停留在两台样机上。没有市场?显然不是。陈发说,新疆采棉机的市场容量在2000台左右,全国可达7-8万台,以平均每台100万元来计算,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啊!况且目前国外由于农业生产水平高,采棉机主要往大型宽幅(5行机以上)上发展,它们只适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的大型农场,国产机大都是2-4行机,适用于广大农村。 是价格高?显然也不是。新联集团生产出来的两台样机(3行机)不到80万元人民币,如果批量大,单价还会下降;而国外的采棉机每台160万元(5行机国外3行机基本上已经淘汰)。 关键的原因是:国产采棉机"生不逢时"。国产采棉机依托的是生产企业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新联集团,1996-1999年国产采棉机进入实际性的研制阶段的时候,新联集团就开始在走下坡路,加上后来又将总部迁到北京,管理层分心顾家,连王牌产品联合收割机的市场都保不住,那里还有心思来管那时还前景不明的采棉机。 "当然这里面也有国产采棉机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参加采棉机研制的新疆农科院副研究员王学农说。国产采棉机虽然研制出来,但其关键部位、核心技术还必须依赖从竞争的国外厂家那里进口,受其制约,价格降不下来。 据了解,新联集团作为中国惟一能生产采棉机的厂家目前根本起动不了采棉机的生产,随着新联集团步履维艰,原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大量流失,国产采棉机的研制生产已空如楼阁。"如果不赶快将这其这方面的有效资产剥离,轻装上阵,国产采棉机可能会胎死腹中,那真是可悲啊!"陈发说。 作为采棉机研制的主要单位-新疆家农科院院农机所因多方原因采棉机课题完成后就不再去搞了,目前他们大都在从事有关采棉机配套技术的推广和研究。陈发说,除国家农机科研院正在筹划这方面的前期工作,新联集团小范围在搞外,目前国内采棉机的研和制基本上没有什么突破。 国产采棉机,你在哪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