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出效益要提高商品性——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团长王留明访谈
2001年,我省棉花丰产不丰收。全省植棉1103万亩,比上年度增加285万亩;单产70.8公斤/亩,是近十年来的第二个高产年份;全省总产皮棉1562万担,比上年度增加300多万担,是近十年来棉花总产量最多的一年。但,全省植棉的纯收益比上年降低了67%。 加入WTO后,作为土地密集型产业,我省棉花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针对国内外棉花产销新形势和我省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团长、省棉花研究中心王留明提出建议。 打响品牌要靠质量 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对我省棉花进行抽检,结论是:原棉质量很好,商品棉一般。对此,王留明解释说,在黄河流域产棉区,我省的原棉质量的确是最好的,问题出在收摘、储运、加工等产后环节。一旦把关不严混入“三丝”(动物毛发、化学纤维、其它异性纤维),就会严重影响棉纺织品的质量,给纺织企业造成损失。商品性差,山东棉花牌子就不响。 为此,王留明提出,必须全面提高我省的棉花质量,在国内外市场打响山东棉花品牌。目前看,措施有二: 一是提高棉花的收购品质和加工品质。要反复向棉农作宣传,收摘、储运棉花不能使用化纤袋子,要推广使用棉布包袱、棉布口袋。收购环节要严格把关,杜绝“三丝”混入。加工环节要实行分级加工,防止好棉、次棉混杂。 二是提倡、推行棉花“一地一质”,即一个种植区域的棉花品质基本一致。这样可提高该地区棉花的品质一致性和商品性。这方面,可通过法规来约束。埃及、美国的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最好,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品种选用、生产管理方面都有严格的法规约束。 成立棉农合作社 植棉成本高、效益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棉农组织化程度低,棉花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对此,王留明提出三项措施: 成立棉农合作社。随着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棉农不应该仅仅是棉花的生产者,也应该成为棉花加工、经营的参与者,分享产后环节的利润。棉农合作社,可以由具有较大经济实力和一定技术力量的基层供销社牵头组织,可以由加工能力强、经营渠道畅通的其他棉花企业牵头组织,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由棉农自愿成立。加入合作社,棉农可直接参与棉花加工、经营,使产销紧密衔接,品种引进、农资购买也有了保障。 推行“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大型棉纺织企业可以直接在棉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统一向农户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 植棉大户,如规模达到万亩以上,可以实行种植、加工一体化,即自己搞小型加工厂,直接面向纺纱厂供应棉花。 王留明认为,提高植棉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一是加强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我省棉花大路货多,能满足纺织业专门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少。要按照市场需求,尽快选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品种。积极推广杂交抗虫棉新品种,改进品质,提高单产。二是研究推广先进栽培技术。近几年,在棉花生产上存在着重育种轻栽培的现象。要组织科研力量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的棉花栽培控制技术,特别是研究试验各种立体间作栽培模式,及时向棉区推广普及,提高棉田综合效益。 加强棉花科研创新,政府增加投入是关键。这几年,我省棉花科研严重滞后于棉花生产,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大幅减少。 推进良种产业化 王留明还特别提出,在加强棉花科研创新的同时,尽快推进良种产业化开发。发展棉花良种产业化,既是近期我省提高棉花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也是保护我省棉花种质资源的迫切需要。世界上已有先例,发达国家占领落后国家的棉花市场,无一不是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财力,首先在种子市场上渗透占领,进而控制棉花生产。美国岱字棉和孟山都棉种公司已经在河北省和安徽省成立了棉种公司,对我国的棉花科研和育种市场带来冲击。我省必须尽快把分散无序的种子产业力量组织起来,科研与种子经营相结合,实现育种、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全省可扶持发展两三个集棉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