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地棉花生产初显三特点
棉花主产区新棉播种工作已陆续展开。棉花在经历了近几年的产销波动,尤其是去年的购销价格明显回落之后,新一年的生产形势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对主产棉区进行的调查显示,2002年度内地棉花生产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生产热情不温不火,调子趋平。长期以来,从棉花主产市、县的地方政府到农户家庭,都把棉花产业看成骨干支柱产业。由于近几年棉花产销的跌宕起伏,加上农业产业化浪潮的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棉花不再“占山为王”。同时,棉花生产高强度的劳动力投入和大量物化投入,也让一部分棉农减少植棉面积而改种其它作物,棉花难种、价格不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农的生产热情。但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农民,一生一世干的都是植棉的活,一下子丢了既不容易,也不可能,所以,大多数棉农面对纷繁波动的棉花市场,无可奈何之余反倒冷静了许多,且增添了几分市场意识,他们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在安排生产时以价格走势作指导,许多农户认为,棉花价格下降是有底的,2002年适度的棉花生产仍将会有市场。 二、植棉面积和产量稳中有降。据主产区调查,湖北省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8.3%;江苏大丰市面积下降16%。从总体上讲,棉花主产区的植棉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原因主要是受不稳定的棉花价格以及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良,棉花单产降幅并不大,所以面积虽减,但产量仍将可能保持常年水平。 三、农民选择植棉品种趋向优质、高产、抗虫、早熟。产棉区购种备耕时节,到种子公司购种的农户络绎不绝,今年农户选购棉种尤其注重其品质、产量、成熟等要素,只要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早熟等特点,经过农技部门认可并推广的品种,棉农都乐于购买,有的棉种价格高达每公斤百元左右,棉农们也不在话下,买回种植。此外,在棉花种植手法上也在不断钻研。据了解,现在大多数农户都喜欢“懒种棉”,选择株型大、产量高的优质抗虫早熟棉,亩移栽密度在1800-2000株,比常规棉田3200-3500的亩密度减少了一半,用种少了本身就是节省了生产成本,加上抗虫因素,一年少打两到四次药水,一亩又可省下60多元。此外,农家肥、禽畜粪的使用也将有所增加。投入减少了,单产提高了,品质上去了,对棉价不稳或者下降又形成了抵御性,同时使植棉收益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