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宏观看好微观看差?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一枝独秀。2002年中国经济更是捷报频传,GDP总量接近10万元人民币,GDP增速达到8%;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可望上升至第5位;全年利用外资5 27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引资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指标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纺织工业运行的情况也不例外,多项指标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出口创汇618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336亿元。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全年棉纱产量达802 万吨,同比增长15.8%;布产量达226亿米,同比增长11.2%;化纤产量达991万吨,同比增长20.1%。令人瞩目的是,纺织工业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2002年1~11月纺机行业的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31 .4%;进口纺机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3%.这些数据生动地说明,纺织工业的宏观运行是健康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纺织工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然而,从笔者最近接触的企业家以及了解到的微观运行情况看,却并不让人乐观,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增长了,但效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究竟如何? 首先来看一看我国对美出口的情况。2002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44.38亿平方米,而上年同期仅为20.44亿米,同比增长 117.05%;对美出口金额为79.5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6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5%,但出口平均单价平均下降41%,而美国市场平均单价下降12.2%。我国对美出口平均单价下降可以有三个解释:一是美国市场价格整体下降;二是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三是由于原料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第一点理由是成立的。第二点解释不能完全成立。根据判断,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仅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增加,否则不会出现平均单价如此大的降幅。第三点也不能成立。纺织原料成本价格不能仅从国内情况比较,关键还要看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相对变化,如果出现我国纺织原料价格较国际价格大幅下降,才能出现上述情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再来看一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量价变化。从大量产品看,棉纱线平均单价下降12%,麻纱线下降8.0 5%,厂丝下降21.6%,棉机织物下降3.2%,毛织物下降9.7%,丝织物下降18.3%,梭织成衣下降5.5 %。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5%,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2%。这可以用成本下降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因素导致平均价格下降来进行解释。 除此之外,产品出厂价格下降,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国主要纺织产品的产量已连续四年高增长,其中棉纱产量的年均增长高达15%,化纤产量年均增长高达20%。在产品产量连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品的利润必定被摊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产量快速增长无可非议。但由于产能的过快增长出现了“非理性”因素。以 聚酯抽丝能力为例,到2004年仅浙江省新增熔体直纺能力300万吨左右,棉纺能力增长的势头也十分迅猛,已经出现了两个超百万锭的企业,张家港某一镇近四年增加纺锭就达40万~50万锭。 在“非理性”投资的同时,“无序”的竞争也是微观经济运行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我们深知,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正是市场竞争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也不相信眼泪。我们也知道,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必须是“理性的人”,才能够获取所需的充分信息,遵循价值规律进行投资、生产和消费。但现在情况是,“非理性”投资和“无序” 竞争使微观经济运行的环境不断恶化。 作出上述的分析,并不否定宏观经济所取得的成绩,而是从中看到微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微观看差” 仅是对微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判断,而非对企业实际效益状况的概括。 我们在此强烈呼吁“理性投资”、“有序竞争”,这也是宏观和微观运行特征能够保持一致的前提。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