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拉链业面临核心技术缺失危机
随着中外拉链企业之间面对面的竞争,使得隐藏于中国拉链行业的“专利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业内人士认为,专利之争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拉链业核心技术缺失的危机。 对外国发明的基础专利进行改进,研发出适应市场的专利新产品,然后重新申请,这是中国拉链企业走出“专利围剿”的必由之路。 据中国拉链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我国现有2000多家拉链企业,年销售额为200亿元。国内最大的拉链生产基地--义乌拉链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繁荣的背后的隐忧是自有专利太少。相反,被称为“拉链之王”的日本YKK工业株式会社已在我国申请了200多项关于技术和外观的拉链专利。近年,日本YKK公司将生产重心放到中国,面对面的竞争,使得隐藏于中国拉链行业的“专利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截至2002年10月,在我国申请的与拉链有关的专利共计672项,其中发明专利198项,实用新型专利310项,外观专利164项。而发明专利方面,日本的YKK公司占到146项,占74%;国内企业只占6.6%。国内企业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上均占到46%和38%;同样两项,日本YKK公司分别占到1%和45%。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日本YKK公司申请的专利大部分以发明专利为主,内容基本涵盖了众多拉链产品,甚至包括生产设备和加工方法。“YKK”申请的拉头形状外观专利所占比例相当高,国内许多拉链 企业目前就使用这些专利。根据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企业生产含有这些技术和外观的拉链就会造成侵权,除非经“YKK”许可并支付其一定费用。 从我国拉链生产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的起步最初大多是从直接仿制开始,对各种专利实行的是“拿来主义”,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知之甚少,有的最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却深谙此道,从1994年8月1日“日本吉田株式会社”改名为“YKK”公司起至今,日本一些企业不仅申请了很多拉链的发明专利,近两年它们更是加快了研发的进度,几乎每个月就有2至3个专利申请。其中,尼龙拉链和拉头两项成了研发的重点,专利数量占了一大半比例。我们不可否认,中国拉链企业正在使用“别人”的各种专利。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这些发明专利已经占领了许多拉链技术的制高点,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专利保护系统。而中国申请的专利则是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 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专家讲,国外很多公司的几百项专利形成了一个大的专利群,他们通过相互许可形成了一种国际标准,但中国企业则被排除在圈子之外;而且随着中国的制造能力不断强大,竞争对手的危机感越来越强,他们会采取遏制措施限制我们。“反倾销”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最频繁出现的词汇,但这类关税壁垒由于各国的优势都不明显,相对容易克服,而利用专利设置的技术壁垒却是目前技术领先国家最喜欢采用的根源手段。 目前,国际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越来越严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其将知识产权与贸易联系起来,可以用贸易措施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这使得世界贸易组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上比以前所有的规则都要强。但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在许多领域,国外一个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有时候比中国一个行业申请的专利总和还要多。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专利之争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拉链业核心技术缺失的危机。我国加入WTO后,利用专利设置技术壁垒,是目前技术领域领先国家最喜欢采用的手段,而且国际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的惩罚措施也越来越严厉,企业如果不适应这种国际规则,最终将受损。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实现技术的本土化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对国内的企业而言,要避免在知识产权上的损失,就应该抓紧时间到有关的知识产权局查询,弄清楚自己现在生产的产品在区域性和时间性上有没有侵权。可行的办法是对外国发明的基础专利进行改进,研发出适应市场的专利新产品,重新申请。 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年,有关专利诉讼的案子逐渐增多,像整个行业侵权的问题也并不少见。虽然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诉讼的办法解决,但因为诉讼的时间太长,相应成本太高,因此,一般都是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所以说,拉链行业不妨学学我国台湾省DVD协会在解决DVD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做法,尽早主动与对方谈判,按国际通行做法解决争端。记者曾打电话到设在上海的中国拉链协会,可惜的是,对方只是称已对此早有关注,但不宜对外透露。业内人士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整个拉链行业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