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羽绒服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
由于羽绒制品在品牌、品质、品位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羽绒行业“靠天吃饭”的命运还难以改变。随着天气的转暖,羽绒服更加受到冷落。 据某名牌羽绒服公司的销售经理认为,羽绒服市场竞争激烈,流行款式的生命周期仅一个冬天,第二年就会被淘汰,生产厂家必须年年不断开发出新款式羽绒服,否则企业就难以生存。 对于各个商家来说,早在去年11月初就已经开始组织羽绒服的销售,但由于气温一直持续偏高,使得羽绒服的销售不温不火。北京市蓝岛大厦女装采购部经理芦树梅坦陈,2002年羽绒服的销售旺季比上一年晚了近一个月。按照往年的惯例,羽绒服冬季的热销期从每年11月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次年元月,而这一季的羽绒服销售旺季直到去年12月连降几天大雪才终于有了起色,但是,销售旺季的压后是众多商家的普遍感觉。 羽绒服的大量积压以及价格战血拼的后果,使得今年羽绒服厂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清理库存、盘活资金、减轻负重上,而无暇也无力顾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广告的投放。一些厂家亟待将库货清理掉,这必然会压低价格与新款羽绒服争抢市场,客观上造成了今年新款羽绒服的价格难以拉提升。 市场调查表明,今冬羽绒服的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往年。杰奥羽绒服销售部负责人杨永刚表示,今年杰奥将新上市的中款鹅绒服售价定在了300-400元左右,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价格。一些商家也表示,往年新款羽绒服上市时很少出现打折现象,而今年新款羽绒服的价格也压得非常低,一些新款甚至一上市就打了六折。一些外型臃肿、色彩单一的旧款羽绒服,即便是做工精细、含绒率非常高,都难逃“积压甩卖”。 北京一位羽绒服品牌代理商坦言,如果北方的暖冬持续下去,明年企业就可能改做其他生意了。无独有偶,鸭鸭集团今年的战略也有所调整,除了做羽绒服外,还大批量生产各种休闲装、职业装和床上用品等。去年“鹅鸭大战”的热衷参与者“北极绒”,今年已悄然隐退。有专家预言,像“北极绒”一样,今年退出羽绒行业的企业将有1/3以上。 《消费日报》认为,气候变化对羽绒服市场的影响,不能从单纯意义上说国内羽绒服市场已经饱和了。按国际惯例,羽绒服市场饱和度是占人口的12%,而中国只有2%。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