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甘肃康县探索以蚕桑养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3-1-20 9:51:27  

甘肃省陇南地区康县通过蚕桑养殖,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让农民尝到了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也促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迈进,走出了一条模式创新、科技带动、市场调整的新路子。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康县,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蚕桑养植。康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蚕桑养殖的“规模化”。康县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9月提出,将康县北部、中部20个适宜种桑的乡镇确定为蚕桑养殖的重点乡镇,计划建成高标准桑园5万亩,采用“3+1”大棚养蚕模式进行蚕桑养殖。“3+1”模式则是要求每户栽3亩桑,建1个1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发展养蚕大户1万户,建成养蚕大棚1万个,养蚕1万张,实现产值1亿元,创税1000万元。 随着这一发展思路的确定,康县的王坝、大南峪、望关楞都建起了实验示范点,高效密植桑园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递增,养蚕张数以每年1000张的速度递增。   其次,蚕桑养殖的“科技化”。康县借助蚕丝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全县建成了6个乡镇蚕桑站,配备近8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00多名农民技术员构成了细密的技术服务网络。每户养蚕户从整地栽苗、优良桑苗调入发放、施肥浇水、洒药灭虫、采桑育蚕、优良蚕具供给都有技术员全方位的指导帮助,1名技术员负责近200户养蚕户的技术跟踪指导,蚕茧质量日益提高。   投入技术力量以后,康县从单纯的种桑养蚕逐渐发展为立体式养殖,许多养蚕专业户在养蚕淡季摇身一变为蔬菜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因为推广了大棚养蚕模式,在每年养蚕淡季时,这些大棚又派上了其他用场,或种菜、或养鸡甚至养蘑菇,效益明显。   第三,蚕桑养殖的“产业化”。康县通过提供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让企业加入到蚕桑养殖的链条中来,以市场调节的手段,将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完结了康县蚕桑养殖的“产业化”链条,促使蚕桑养殖最大程度获益。   作为康县最大的一家蚕桑加工企业,康县富通茧丝绸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促进自身企业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康县蚕丝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富通公司规定,凡交250斤以上鲜茧的大户,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对建立大棚有困难的贫困农民公司投资2000元修建大棚并提供桑苗。同时,每年养蚕户的蚕茧由公司按照统一保护价收购,这样就将市场、农民和企业形成了共同体,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使康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上了快车道。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6月底,康县已经有20个乡镇12600户从事蚕桑养殖,春季养蚕4300张,产茧34万斤,农民茧款收入240万元。养蚕大棚发展到150个,养蚕区域由原有的6个乡镇辐射到21个乡镇,涌现出60多个养蚕专业村。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