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谨防“东桑西移”中出现产业“短腿”现象
西北宜桑地区虽然优势明显,但近几年的“东桑西移”并未使这一地区的蚕桑业形成产业链,初加工能力以及技术、资金实力远远落后于桑蚕种养的发展。专家提醒,应尽快建立健全桑蚕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谨防在桑蚕种养迅速扩大的时候出现产业发展的“短腿”现象。 自2000年“东桑西移”战略实施后,陕、甘、宁等西北地区几年内桑园面积迅速增加到100多万亩,而且蚕茧单产高、质量稳定,尤其是去年宁夏蚕茧的整体质量甚至高于江浙一些传统产区。记者在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西北宜桑地区与日本蚕桑产区(其蚕茧被公认为质量最好)都具有夏秋季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等适宜养蚕的物候条件,而且还有日本所不及的干燥气候,因此正常情况下产出的干茧质量均能达到4A级以上。 国家茧丝办有关人士认为,东部传统产区的蚕桑业已摸索出了“公司+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而根据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及“东桑西移”的战略规划,西部宜桑地区的茧丝业发展应将重点放在种桑养蚕和产品初加工上,东部则主要进行茧丝产品的深加工。目前,西北茧丝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已经隐现出一些“短腿”迹象,这一能给贫困山区带来巨大收益的产业始终无法形成链条,蚕农仅靠卖鲜茧获利,而当地连基本的蚕种供应、鲜茧烘干及缫丝都不能配套。专家提醒,要想真正使蚕桑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绝不能忽视初加工产业链的任何环节。 首先是加工业“短腿”,这也是最为突出和关键的环节。西北部地区的100多万亩桑园中大部分是新增的,即将进入盛产期,如果当地的烘干、缫丝、绢纺和丝织等初加工企业不能尽快与之配套,就不得不将鲜茧或干茧运到东部地区进行初加工,无论从成本还是质量看均不现实,而且很可能造成当地蚕茧收购价的下跌,使产业无法良性发展,最终导致蚕农弃桑。以宁夏为例,近几年桑蚕业规模迅速扩大到5万亩,但龙头企业规模小且发展缓慢,目前仅有5家小规模蚕茧丝绸公司、1座缫丝厂、1个蚕种场和3个烘茧站,根本无法满足地区蚕茧初级加工需求。 其次是技术“短腿”。如果大面积扩桑却不注意优质蚕种的培育和优质基地的建设,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管理与质量,必然导致蚕茧和生丝质量下降,最终失去竞争力。专家指出,西北宜桑地区具有优良的种养条件,但目前品质最优的蚕茧却加工不出高品质的生丝,原因就是加工企业在管理与工艺方面的落后。一些省区的蚕业工作站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加上受事业单位这一性质的局限,在组织带动地区蚕桑业发展中往往力不从心。西北地区的蚕种主要是从江浙引进,但市场上的蚕种供应机构良莠不齐,制售假劣蚕种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很可能严重影响茧丝及后道产品的质量。 第三是资金“短腿”。蚕种场、病虫害检疫防治、质量检测等设施都需要政府给予投入支持,但西北各省区一直未能把蚕桑列入一般性支持的范围。例如宁夏蚕种场建立四年来,仅靠自治区蚕业站提供的少量试验费和企业贷款维持,始终举步维艰。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和贷款,蚕茧收购资金不能落实,往往造成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桑蚕产业的运行机制非常脆弱。 如何尽快使西北宜桑地区桑蚕产业的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不是坐等优势失去?专家建议:第一,应尽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机制,设立蚕种检验、病虫害检疫、蚕桑科研专业机构,逐步建立一个栽桑养蚕的生产技术指导网,建设苗木培育、蚕种生产、小蚕催青共育基地和设施,成立丝绸公司为龙头、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第二,克服农户经济基础薄弱、种养技术水平落后的困难,尽快建立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在市场处于低谷时用于补贴茧价、平衡市场,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扶植西部蚕桑业的龙头企业。西北宜桑地区应跃过政府引导的初步探索阶段,尽快制定 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从外部引资。第四,充分发挥高品质茧丝原料的优势,将重点放在创立优质丝品牌上。目前国际市场低档茧丝供大于求,但4A级以上高档茧丝需求较旺,供不应求。西北宜桑地区要尽快完善初加工产业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有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