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流通市场分析”专题之七:棉花经营企业壮大要走联合、外向、规范之路
在日前结束的“WTO与中国棉花流通”高级论坛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指出,棉花经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联合、外向型、规范化的道路。 据了解,目前我国棉花年加工能力超过1.2亿担,已经严重过剩,其中供 销社棉花加工能力8000万担,占2/3左右。其结果是开工严重不足,平均 每个企业年加工量不到3万担,只相当于一台先进轧花设备(121型轧花机) 年加工能力的1/3。不少地方特别是冀鲁豫棉区,随着生产布局的调整,已有 近一半的加工厂处于闲置状态。从总体装备水平看,加工企业普遍设备陈旧,技 术落后,运用先进轧花设备的企业仅占1/3。 实行收购加工资格认定后,新上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其经营规模几乎都很 小。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2000多家棉花企业,现在只有不到100家 ,大棉商不到10家。史建伟认为,我国现有的7000多家棉花企业,也会有 相当多在竞争中被淘汰。规模小、质量差的企业,在混乱状态中可以存在,在规 范竞争中就要被淘汰。几年后外商就可以直接从事收购、加工,要不了很长时间 ,我们不少企就会被淘汰出局。市场经济靠实力,企业只有做大规模,才能有实 力。现在是动荡、分化、改组、整合时期,希望企业走联合的路子,搞集团化经 营。有些企业很有实力,可以做成农工贸或科工贸的大集团,形成全方位的发展 格局。 企业壮大后,朝外向型发展,对国内市场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建伟 指出,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棉花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按照自己的判断决 定进出口,避免延误时机。国内棉花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使国际市场 和国内市场都出现新的格局,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企业应向外商学习,与外 商合作,成为市场型的外贸流通经营主体。 他还希望棉花企业能积极参与规范交易,拿一部分自己的棉花到交易市场上 销售。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运行一年多来,许多外商到市场参观,对这种规范的交 易方式很感兴趣,并希望在棉花市场放开后,成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会员。但 国内许多棉花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交易方式的重要性。棉花市场放开后, 许多企业在价格上有较大盲目性,不少企业吃了亏。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