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国内棉麻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市棉花公司 徐亚威)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棉麻企业来讲,“入世”如同是一场风暴,抗得住,我们就能“死而后生”,抗不住,就会“生而后死”。因此,面对“入世”的新形势,棉麻企业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对策,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以适应“入世”后的形势需要。 一、“入世”后棉麻企业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观念问题是制约棉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棉麻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长于计划经济年代,在根子上带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加之改革开放后棉花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开放较晚,因此,棉麻企业干部职工队伍思想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市场经济观念淡薄。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棉麻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面对“入世”,面对开放的棉花市场,面对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同业,棉麻企业在观念上与客观形势发展差距更大。这是棉麻企业在“入世”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是制约棉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才是企业良好运作的主要支撑力量。棉麻企业在几十年一贯制的运作过程中,运作路线相对单一,操作方式完全程式化,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不够紧迫,因此,普遍不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以至出现人才老化和严重不足。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棉麻的老总,一说起人才问题,都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事情都由于缺乏可用之人而被耽误了。那么面对“入世”后的国际大市场,我们又有多少人才可用,又有多少人懂得世贸游戏规则,又有多少人可以适应新的经营管理需要?高素质、年轻化的人才奇缺,将是“入世”后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务必引起棉麻企业的高度重视。 3、机制问题。棉麻企业由于改革相对滞后,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棉花企业的发展。近几年不少棉麻企业虽然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对企业的产权制度以及经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收到一定成效,但从棉麻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棉麻企业至今仍然是社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落后,经营机制上仍然沿袭旧的模式,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分配上吃“大锅饭”,不能根据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干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真正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搞活搞好企业就成了一句空话。 4、组织结构和规模问题。棉麻企业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棉麻企业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架构,这一组织架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而建立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模式,显然已表现出了较多的不适应性,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如现在不少棉麻企业在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上,依然是上级行政机关有什么部门、企业就有什么部门,人员也要对口,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浪费,而真正搞经营的人员却少得可怜;在经营机构上也多有重复;在加工网点设置上,不论棉花多少,各产棉地(县)自己都有一套加工专用设备,造成了资源浪费。 国内棉麻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也是面对“入世”急需改变的问题。棉麻企业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行政体制的制约,普遍存在“画地为牢、条块分割”及“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加之企业产权不清,上级干预过多,收购资金由国家按需供给,有不少的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危机的存在,不愿联合形成大集团。有些即便是形成了“集团”,也往往是松散型的,经营中常常“貌合神离”,很难真正把劲使到一处。资金的分散和经营上的各自为政,造成棉麻企业至今难以形成大的经营气候,难以有大的作为,这样不仅谈不上规模效益,而且由于缺乏竞争力及抵抗风险能力,现今“小而全”的棉麻企业“入世”后也很难适应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以及大市场带来的大流通,对人才、资金、加工设备等规模能力的要求,市场上一有变故,就会首当其冲的受到打击。 5。信息流通问题。棉麻企业信息流通不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对棉麻企业而言,却存在着大量信息难以流动的问题。一方面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少有人收集整理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流通手段跟不上形势要求。有不少棉麻企业还缺乏信息交流工具,有的棉麻企业虽然初步具备了条件,但缺乏发布收集信息的意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因而致使不少企业的信息资源被搁置,得到的信息也往往滞后于市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市场不配套,成为无效信息,因而错过了不少的经营时机。而对外资企业来讲,这又恰恰是他们的长处,他们无论是在信息意识上,还是在信息设备、信息收集运用手段上都大大优于我们。 6、市场流通问题。国内棉花交易市场不健全,交易网络呈现断层,使棉麻企业在大市场、大流通中表现出不适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始自1996年,在短短的几年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棉花流通体制,流通渠道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是由于新旧棉花流通体制交叉错位,以及棉花市场的发育 尚需一个过程,因之,当前国内棉花市场网络还不够完善和健全。面对此种情况,棉麻企业往往不是主动出击寻找市场,而是等待观望,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极度不适应性。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大市场,如何与外国棉麻打交道,如何把棉花销往国外市场,使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对棉麻企业来讲,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相关政策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棉麻企业要适应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就要不断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知识、新概念、特别是面对“入世”的新形势,更要加强学习与世贸相关的游戏规则,以提高适应新体制的能力。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的那一套旧模式、旧观念,树立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谁的竞争能力强,谁就能得以生存。在“入世”在即的情况下,棉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要敢于创新,勇于拼搏,以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管理经营企业。 2、加强培训,招聘人才,使用人才。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制胜的主动权。国内企业近年来也开始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特别是合资企业与私有企业这方面工作进展得更快一些。但就我们棉麻企业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差距。 棉麻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世”后这一点尤其重要。针对当前人才缺乏的现状,棉麻企业要想方设法多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挖掘企业现有人才,特别是复全型的管理人才,大胆任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要建立培训机制,对干部职工坚持有计划的开展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和规则,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只有如此,棉麻企业才能跟上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入世”后有所作为。 3、打破条块分割,加强联合,走集团化的道路。棉麻企业当前各守山头、不相往来的做法显然已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走强强联合、携手合作之路,无疑是棉麻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棉麻企业抵御“入世”后入驻中国市场国外同业的有效办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同业内外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体,通过优势互补,力争把棉麻企业做大做优,切实增强实力。只有如此,棉麻企业才能真正占领现有阵地和扩大市场份额,走进国际市场,并且能在“入世”后,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同业一决雌雄,打出一个漂亮的反击战,把我们的棉花市场扩展到海外去。 4、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在当前新形势下,棉麻企业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此情况,我们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加速棉麻企业的改革步伐。在产权结构上,要明晰产权关系,逐步向产权多元化方面发展;在管理上,要实现社企分开,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制、自我发展的独立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经营上,要实现灵活经营,加速经营结构的调整;在分配机制上,要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调动、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改革的实践中要大胆创新,只要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符合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都可以试、都可以干,要善于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创造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作机制和体制。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强市场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信息的交流与流动,企业就等于失去了耳目,就会迷失方向。棉麻企业要振兴和发展,要适应“入世”后的挑战,必须重视信息工作。在当前,要着力建立健全信息交流网络,舍得投入资金,舍得投入人力。要大力培养一支信息管理队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