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棉花交易及新棉收购情况概述(截止12月10日)
(本网特约撰稿 桐怀)■ 国内棉花交易情况 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在经历了十一个月的持续疲软后,12月上旬,国内棉花价格在低位上趋于稳定,局部地区小幅上扬,黄河海域的植棉省份,棉花市场价格明显回升。各主产省交易市场成交价格标准级锯齿棉每50公斤(下同)实际平均价格为396.94元(每吨7938.8元),比11月下旬的398.94元(每吨7978.8元)下降0.50%。其中,河北省棉价上升5.26%;长江流域棉区的市场价格已升至8000元/吨以上;229级棉产地交货价大多稳定在8200-8400元/担。12月上旬,主产省棉花价格最高的是新疆区441.67元(每吨8833.4元),最低的是湖北省为361.67元(每吨7233.4元);其它省棉价在385元(每吨7700元)—420元(每吨8400元)之间。 为降低原料成本,纺织企业开始外出采购,原棉库存开始增加。据了解,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区的纺织企业到山东、河北棉区大批量集中采购棉花;部分纺织企业着手增加原棉库存,对棉花价格的回升产生积极影响。 部分棉花企业持货待售,市场上主要销售质量稍差,品级较低的棉花,留存高等级棉和品质较好的棉花,因此局部地区高等级棉偏紧。本周国内主要地区报价大多由实际到厂价改为产地交货价,一些企业索性等客上门,表明为数不少的棉花企业对市场价格回升抱有很大的期望。 但我们认为,对目前棉花市场出现的上升势头不应过分乐观。一个主要原因是下道市场表现不佳,对国内棉花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消除。据监测系统了解,目前棉纱、棉布市场需求非常疲软,价格不断下跌。一些棉纺织企业原棉库存超过两个月;个别企业产成品库存甚至达4-6个月,销售异常艰难,没有能力大批量购买新棉。有棉麻公司反映,交付纺织企业的原棉很难一次性回款。随着纺织业旺季的即将结束,此后的市场预期更不乐观。 另一原因,尽管本周市场出现好转迹象,但新棉销售价格仍然低于一些地区成本价格。同时,一些靠集资收购的企业由于在年底急于收回资金,采取低价销售策略,使同等级棉市场价格差距拉大。据长江流域企业反映,目前229级棉市场价格仍然不能达到企业所期望的8600元/吨以上的水平。 但从长远看,国内棉价已经触底,后市应会逐步转暖,春节后有可能反弹。棉纺企业应适时逢低增加棉花储备,有收购资格的企业应增加直接收购数量。 ■ 新棉收购情况快报 12月上旬,棉花主产省标准级锯齿棉每50公斤(下同)实际平均收购价为335.93元,比11月下旬的338.2元下降0.67%,比去年同期下降32.29%。其中,河北、安徽、河南省棉价分别下降0.7%、2%、2.59%;湖北省、新疆区棉价分别上升1%、1.39%。12月上旬,主产省棉花收购价格最高的是新疆区365元,最低的是河南省为313.67元。其它省价格在326.5元-352.5元之间。 ■ 当前国内棉花产购销情况调研报告 11月中旬,总社派出六个调查组,分赴新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九省区,调查当前棉花产购销情况。总体看,棉花丰收已成定局,产量高,质量好;供销社发挥了主要作用,收购进度快;棉花购销价格大幅、快速下降,销售进度缓慢,纺织企业形势严峻,棉花企业经营困难,棉农增产减收。简报如下: 一、 棉花产量高,质量好,收购进度较快 入秋以来,棉区连续两个多月天气晴好,霜期推迟,棉花一开到顶,霜后花很少,多数地区已全部采摘,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丰收已成定局,是继1984年和1991年后的第三个高产年。冀鲁豫棉区由于大量推广抗虫棉等优良品种,加上天气帮忙,管理跟上,走出了十年来棉花生产的低谷,三省棉花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一二级棉达到40%。截止11月10日,全国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收购皮棉4078万担,同比增幅15%。冀、鲁、豫、苏、鄂、皖六省收购量同比增加840万担,增幅64%。由于棉花成熟度好,加上执行标准到位,今年收购的新棉品级高,长度长,含水率低,内在质量好。 二、 棉花价格跌幅大,跌速快,销售进度缓慢 10月下旬以来,棉花购销价格跌幅大,跌速快。目前多数地区籽棉收购价格已由9月初的1.70元/斤左右降至1.30元/斤,折标准级皮棉300元/担左右,相当1990年的收购价格,并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销售价格跌至8000元/吨以下,有的甚至7500元/吨,比9月中旬下降25%,同比下降35-40%。棉花价格下跌越快,纺织企业越不急于购买,棉花销售进度非常缓慢。 三、 棉花市场波动大,农工商三方受损 棉花价格低而不稳,市场波动幅度大,目前一些地方已出现"棉农不愿卖棉花,棉花企业不敢收棉花,纺织企业不敢买棉花"的局面。 从棉农方面看,今年棉花产量增加,但收入减少,全国平均亩产按去年水平146斤计算,今年棉农亩均植棉收入将比上年减少200元以上,减幅近三成。而棉花企业的经营利润由前期的300-400元/吨降至100-200元/吨,11月份以来已无利可图,经营难以为继,靠吃前期的老本维持。开秤早、收价高、库存大的棉花企业,亏损已难避免。棉花价格下降并没有带来纺织企业效益的增长。企业普遍反映,棉价下降是纺织企业所希望的,但持续下降、低而不稳则有害无利,一是产成品库存不断贬值,二是客户订货时"向前算帐",后道客户比照棉花价格压前道客户,纱、布的价格跌幅也很大。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影响,明年上半年的订单减少,纺织品出口形势低迷,纺织企业开工不足,产成品积压,效益下滑。目前纺织企业对棉花压价购买,随用随买,不留库存。 四、 收购资金不足,部分地方出现打白条现象 今年农发行按照国务院27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棉花信贷管理办法,根据棉花企业的资质条件、经营情况和信用等级,发放和管理棉花收购资金,同时调整贷款方式,实行仓单管理,推行担保、抵押贷款方式,为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棉领域做好准备。在引导、监督企业顺价销售、防范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从贷款发放情况看,新疆、湖北两省区及时、足额到位,山东、江西、湖南、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省农发行贷款占总需要量的10-60%不等,其余所需资金以企业职工集资、其他商业银行拆借、纺织企业预付资金委托收购等方式筹集。由于价格下跌,农民急于交售,资金筹措不及,一些地方开始打白条收购,河北省称之为"预收"棉花。调查组所到的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安徽的一些产棉大县,白条收购或"预收"棉花金额在2000-5000万元不等。 五、 各地建议适时、适量投放收购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据调查,多数地方农民家里还存有30-40%的棉花,棉花企业难以筹措更多的资金。春节前夕,既是农民用钱高峰,也是"白条"兑现之时,如果棉花仍销不出去,货款到不了位,将带来较大隐患。不少地方政府领导建议,为解燃眉之急,农发行适时、适量投放部分资金,以保农村稳定,解决"卖棉难"问题。 ■ 政策面动向 当前国内新棉收购中出现的问题,已收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棉花信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计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后期新棉收购和销售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继续做好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工作。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在新的收购资金渠道形成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不能退出。要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改善服务,继续做好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避免出现棉农“卖棉难”和给棉农“打白条”现象。 二是棉花企业要做好经营工作。各地在稳妥推进社企分开的改革同时,要全力以赴做好新棉收购工作。供销社棉花企业在棉花收购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严格审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加强市场管理。各地要按照《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继续严格做好本地区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尽快参与棉花收购加工经营活动。同时,加强棉花市场管理,保证良好的棉花市场秩序和棉花质量。 四是继续加强对新棉收购工作的协调领导。各地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后期棉花收购工作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信以上措施的出台,对稳定新棉收购价、改善当前国内棉花收购秩序混乱的现状有着重要作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