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棉花走出产业化之路
眼下正是棉花收摘季节,山东陵县11·3万户棉农心情比往年轻松多了。因为他们手里都握着一张与县棉麻公司、棉花加工厂签订的收购合同,合同中规定了最低保护价。与此同时,陵县纺织企业与县里棉花加工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不仅使他们有了足够的货源,更重要的是,棉花质量可靠,纺织品质量有了保证。 从棉花育种、种植、销售、加工,一直到棉纺、针织,在陵县已经链接成一条龙,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一叶而知秋,如今的陵县就是全省棉花生产经营的缩影。前些年,我省的棉花生产经营一直沿袭着生产、流通、加工分割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给我省棉花产业带来很多弊端:一是棉花产量忽高忽低,大起大落。棉花种植面积最多时三四千万亩,年产皮棉3400万担,而最少降到三四百万亩,年产皮棉300万担。棉花加工能力也随之起伏,造成巨大浪费。二是棉花质量参差不齐。千家万户各自为战,种植品种不一,管理技术各异,“三丝”(头发丝、铁丝、纤维丝)夹杂混入,加工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了棉花质量。近几年,国务院棉花检查组几次来山东省明察暗访,结论是:山东有好棉花,但没有好皮棉。 棉花的生产经营之路如何走?能不能借鉴其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曾一度让有关部门困惑。作为棉花的生产经营主管部门,省供销社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各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实行棉花产业化经营,以稳定全省棉花生产,增加棉农收入,提高棉花质量,增强纺织工业竞争力。从今年初开始,棉花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邹平、金乡、临清、陵县、巨野、高青6个县市展开。 产业化经营,必须有龙头高昂。各试点县对棉花加工企业进行布局调整和技术改造,原有的52处加工企业调整为24处,新上50台国内最先进的轧花设备。同时,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组建棉花企业集团,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操作运营。 高昂的龙头需要强健的龙身支撑。各试点县对棉花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规范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社和社员的权利与义务。在产前和产中,合作社为入社农户提供良种、农资,并指导田间管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规定最低保护价,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另外,各试点县通过联利、合同制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给龙头企业提供棉花,龙头企业在年终结算时,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棉农,让农民得到实惠。 为提高棉花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各试点县积极与科研部门联合,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发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今年,6个试点县共引进新品种12个,建立良繁基地1·8万亩,配备了精选、脱绒、包衣和检测设备,实现了全县统一供种。临清市供销社与石家庄市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签订了联合开发抗虫棉良种协议书,今年引进了3个新品种,建立良繁基地200亩,繁育的良种全部供应给社员。据统计,6个试点县今年共落实植棉面积250万亩,预计年产皮棉350万担;建立良繁基地1·8万亩,科技示范基地6万亩。 我省棉花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顺应了棉花生产、流通市场化的趋势,势头良好,成果可喜。省里做出规划,明后两年,再推出两批试点,经过3年努力,逐步实现从棉花的良种繁育推广,到棉花的收购、加工、经营,一直到棉花纺织、服装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