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会与世界相差多远
近些年来,中国的纺织企业似乎已走出90年代初期时的低谷,正在往高峰攀登,随之相呼应的各类展会也越来越活跃,2002年,从春到冬,从北到南,从大连的服装节到北京的CH IC,各地的服装节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登场,上海、江苏、浙江、温州、杭州,青岛、烟台、广东虎门……好不热闹,纺织面料展和内衣展、童装展以及专为服装设计师举办的设计师周等更显示了国内这一行业的日趋专业化。 从各地竞相举办类似展会的表象看:纺织服装行业是各地政府极力争取和推崇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每个地方的展会,无论有无地方政府的支持都是想力争经济效益和名誉效益双丰收的。北京每年3月的CH IC展在目前国内服装展览会,无论从展会的组织机构,还是展会的参展单位到展会的参观观众,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展位更是几乎提前一年就订完了。可见这个展会对国内各地的参展商的吸引力。而其他一些地方的展会也想方设法地用各种方式在吸引展商。 值得一提的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所参与的上海国际面料博览会可以说是国内此类展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展。国内、国际参展商的素质每年都有提高,首先从展台的搭建来看,无论是特别搭建的展台,还是小小的标准展台都布置的井井有条。参与到展会里还有许多由德国方面出面邀请的专家机构为展会提供专业趋势报告和趋势发布会,以求与国际趋势同步性。 在上海的下半年的高级成衣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展会之一,虽然它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它所招收的展商的专业性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有国外机构的帮助而吸引而来的国际展商也将国内许多专业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可见展会组织商在这两方面都极下功夫。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2003年的服装纺织行业仍将是一个继续保持活力的行业,在一些地方将会出现新的服装纺织展,而在另一些地方的此类展会渐渐萎缩甚至消失。但是专业的展会将会越来越专业,它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国际市场,学习国外的先进展会,引进国外的行业专家对国内的纺织服装展会直接进行指导,甚至贴钱将展位送给国外的知名企业来参展,期望提高展会对外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展会组织者近两年来也开始注意参展商之间的交流和国际信息的引进,在展会期间都会安排企业和国内外专家的讲座。这些都是我国展会日趋专业化的表现之一。不过在企业间的交流方面略有欠缺,许多企业的讲座变味成了单纯的广告宣传,而没有实质的内容,使人感到事与愿违。 另外,组织者的其他服务也应当是专业化的,国内在配套服务方面相对来说日趋完善了,许多服务机构都直接进驻展会现场,为展商和参观者带去了方便,但如此是不够的。比如参观者的素质和参观礼节方面,特别是在展会的午餐期间,竟然可以看到很多参观者端着盒饭或蹲,或站,或坐的大口咀嚼,而地上更是一片狼籍,盒饭的盒子和广告纸随处可见,置身这样一个展会现场你能够感受到它是个专业展会吗?在吸引观众方面同样也存在着问题,参观券不分类别到处散发,往往是专业观众进不去,非专业的人挤在里面看热闹。其实,展会的观众数量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展会的成功与否,要知道,中国多的就是人,这个数量问题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到底能吸引多少专业观众,这才是最要下功夫的。 对于每个参展商的宣传方式也应有所限制,许多展商以特殊装修、举行表演等来吸引观众,这是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公众场合,不仅仅是某个单位的舞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展位,不应该把声音放的震天响,在散发公司资料的方式上,许多公司都派专人在不同的地方将资料硬塞到观众的手里,其实这能够真正起到宣传的效果吗?无人所知。 由于行业的分布,有些临近的地区每年都在举办相同的展会,分散了许多专业的展商和观众,加之展会的主题性不够突出,让展商无所适从,最终放弃参展。比如童装展本来专业的展商就是有限的,而上海办过后,北京接着又办,内衣展同样也是,一年在北京由两个机构各举办一次,结果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由此可以看出,各地协会、政府和组织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就显得相当重要。 中国的展览业并没有与世界展览舞台接轨,国内有关机构应组织企业到国外参观各种行业的展览会,从中汲取经验,从而推动国内展会向专业化、国际化迈进。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