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将伴随培育内驱动机制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动力,国家将围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力度,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使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 从经济仍处于调整型增长这一现实出发,200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及稳定投资增长。建议在年初确定继续发行1000亿长期建设国债,下半年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增加国债规模。近几年的国债投资主要是培育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这一过程也相应地奠定了长期财政平衡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短期或一段特定时间内的财政不平衡不必过分担心。 建议明年国债资金投资的投向要更多地向严重短缺的公共品倾科,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更多地向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等倾斜。一是在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提高“低保"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可考虑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二是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予以财政援助,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新工作岗位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更为关键,可以从国债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校舍、补贴学校资金不足、补发教师工资,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特别困难的边远地区还可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逐步向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推广。四是公路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国家可启动“村村通公路"工程。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 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 税收政策的取向将是进一步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一是分步推行增值税转型。可先实行对工商企业购进设备的抵扣,对于固定资产的其他部分暂不抵扣;然后,再根据情况逐步扩大抵扣范围,允许对固定资产的其他部分给予抵扣。二是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仅要统一税率还要统一税前抵扣。三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形成。(1)尽快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如对购车可以实行一段时间内(1~2年)个人所得税的退税;适时实施燃油税政策;减免或取消汽车消费税。(2)为了使更多的人尽快改善住房条件,对首次购房可采取一定时间的个人所得税抵扣,同时通过加快产权证的发放、放宽旧房上市的限制及降低交易费用等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四是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上调到1500元。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结构优化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减缓通货紧缩的压力,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一要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快速增长,将M1增长保持在15%~17%。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适当下放贷款权和继续提高利率浮动比例来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对市场前景好、信用好、对就业作用大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另一方面,在严格监管下,可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新建一批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历史形成的包袱采取积极又稳妥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中规范"的原则,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建立畅通而规范的渠道,促进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资本市场分流,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 制定内外资兼并重组政策,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一方面要放松对内资和外资兼并重组国有企业的限制,特别是通过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给地方政府更多的处置国有资产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兼并重组行为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如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过桥"贷款;对重组后的企业可以实施一定期限和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 加快中部制造业发展,扩大非农就业变中部“经济凹地"为“经济凸地"在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加快中部发展对全面启动国内需求将起着决定性作用,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内需不足问题;二是将明显地缓解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一方面,中部地区的城市就业将大幅增加,城市化过程加快,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将大量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和城市,这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最为严重的中部地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三是将明显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扩大各层次的需求。可以说,只要切实加快了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结构性难题甚至体制性难题都将得到解决。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