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差别化纤维
所谓“差别化纤维”是指那些经过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后取得特殊性质的纤维。差别化纤维又分为服用型及功能型两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差别化纤维有了较快发展,由于差别化纤维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应用领域不断开拓以及下游配套产品的开发,未来的市场前景将十分看好。预计21世纪初我国差别化纤维的比例会超过化学纤维总量的25%以上,而目前我国合纤产品差别化率为23%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5%以上,其中日本发达国家差别化率高达58%。 近几年,我国一直把提高差别化纤维产量作为重点,并扩大生产规模,但对品种开发、创新却重视不够,许多合纤企业连续几年也难以推出一个成功品种,不能适应差别化纤维的市场特点。目前世界差别化纤维生产能力的占有率很高,仅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生产能力已占涤纶短纤维生产能力的60%以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虽已开发了百余种差别化纤维,但市场上常见的只有几十种而已,例如,有色纤维、高收缩性能尼纶66纤维、网络长丝、高强低伸纤维等等,我国差别纤维与国外相比品种还不多,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尚在初期阶段,中、低档水平的品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而日本则开发了3000种以上,市场上常见的达百余种,即品种分散度大。就拿日本的各个化纤企业而言:每个化纤企业都有自己专长的产品,在小批量、多规格、多品种方面,我们与日本差距太大,生产规格少,又加上差别化率低。当然,日本差别化率高主要是依赖于品种开发快,推出品种多,指导应用好,适应了差别化纤维批量小、品种多、更新快的特点。 现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合纤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从批量大、品种少、以常规品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批量小、品种多、以差别化纤维生产为主的技术密集型生产转化,并根据市场特点加大投入,扩大与下游行业的联系,对用户消费观念进行判断和引导,加快品种创新。日本、美国的大型合纤企业,每年能够成功推出5个左右合纤及下游加工应用新品种,实现稳步、高效发展。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品种是今后发展差别化纤维的关键因素,差别化纤维的效益中心已由“量”转变为“品种”。从开发的品种和市场常见品种的比例分析,国外达到30:1,而我国仅为3:1,也就是说我国与国外有着十倍之差,真可谓:“悬殊太大”了些,这也说明我国品种储备少,难以带动差别化纤维的滚动发展。例如,自从1989年以来,我国差别化纤维品种中属高档次的多功能仿毛品种已开发但数量微少。一般服用型差别化纤维可由两条途径开发:1、对衣料织物外观及结构的改进;2、改进穿着舒适性。 从纺织等行业的市场观察,多数创新品种的有效寿命在5年左右,同时具有极高的易仿造性,一些开发人员已适应了这种市场特点,把新品种的寿命期限在3个月以内。具体而言,在开发新产品时首先分析3个月以内用户的用量、价格及产品开发成本,只要通过预测得出是能够取得效益的结果,那么就赶紧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生产并保存全部产品,保密工作必须要做好,这也怪如今的世人太聪明,今天得知你的产品,今夜就有可能仿制出“以假乱真”的产品,明天就上市销售,其模仿速度惊人!所以说开发的新产品寿命只能最好期限在3个月以内,在达到了3个月的用量后,一次售出,正好符合纺织品的一个流行季节,之后转入其它品种的开发,把他人仿造和产品降价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做法不追求扩大已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是主动使创新品牌占有初期市场。 回顾十五年前至今,世界差别化纤维量和品种提高很快,而世界合纤的差别化率都基本没有提高。虽然从表面现象上看差别化纤维发展趋于缓慢,但也预示着品种更替更加频繁,市场有效寿命缩短。今后,开发难度和风险更大,因为早期通过增加单个品种产量提高差别化率的做法已被增加品种所取代,所以,国外近几年已不再统计差别化纤维的产量,也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这也说明增加品种是企业效益的关键中的关键。 众所周知,差别化纤维的市场规律与常规产品不同,产量增加降低了生产成本,但销售难度增加,销售成本上升,因此总成本并不能下降,同时产量增加还加大了产品降价的可能性,缩短产品的市场寿命,因此差别化纤维一般以小产量、高价格取得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差别化纤维方面,江苏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五厂就做的很到位,该厂产品开发能力在国内也可谓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几年,该厂通过自己的技术员开发或与仪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发出大有光、阳离子、复合、细旦多孔等七大系列80多个规格品种的长丝投入市场。该厂坚持向“特、新、专”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效益下滑的处境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几年,该厂的产品差别化率便从建厂初期的20%左右提高到80%,开发新品种17个,产生效益的品种有7个,形成技术储备的品种有10个,开发的中空长丝、麻灰丝、异型丝、汽车专用丝、武警专供丝、50D有光FDY等品种。 在此,顺便提醒诸多开发差别化纤维的企业一下,在开发差别化纤维的同时,必须坚持:(1)以需求为导向,如无需求,则开发无目的,该产品必将毫无生命力。当然,这种需求包括眼前的需求与预测需求;(2)以技术为依托;(3)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要有一条整体的开发思路,即要从纤维原料的合成、纺丝成形及后加工、纺织、印染、整理加工直到最终产品(服装等)的加工设计,一条龙式的思忖周密再入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聚酯纤维仍有一定的可发展空间,但必须在成本、质量及技术等方面的竞争环境中才能求得发展。这样,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已成为重要的一环,也更是决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顾超英)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