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北京纺织:改制,大胆向前走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3-1-10 10:31:48  

2002年,北京纺织工业系统克服困难,加快改革调整的步伐,实现了市经委下达的指导性目标和市财政下达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技术创新加快,生产经营止滑回升。岁末,在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总经理龙云泽在回顾全年工作时颇有感触地说,在大体相同的经营环境下,凡是经过改制的企业,经济效益都好于其他企业,改制越彻底,越到位的企业,工作越主动,越有活力。他的这一番话,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国企改革难题破解 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纺织工业一样,以国有独资、老企业为主体的北京纺织工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难以破解的矛盾和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和企业的经营者们一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破产10个企业,压缩10万棉纺锭,减员10万人(原14万人),核销呆坏账超过10亿元。特别是在近两三年内,加大了调整、改革、改制的步伐,至2002年底,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列入市经委重点改制企业26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6个,经过破产、重组、改制,已有24户企业完成改制,除两个毛纺企业区位转移正在运作之中,“十五”规划提出的用两年时间完成企业改制的目标基本实现。改制企业共吸收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18678.2万元,经营者群体持股2090.6万元。同时部分存量资产向企业法人和内部职工出售及收回权益3928.6万元。通过合资、改制,北京纺织系统企业构成和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经过改制的、多元投资的公司制企业占53.75%(首次超过国有独资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11.63%。这一方面表明,北京纺织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难题开始破解;同时对正在实施改制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鼓舞和鞭策,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型经济的信心。 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北京纺织国有企业的改制采取了一厂一策,因企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既有国有资产部分退出,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入股的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也有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改为民营的形式,如原纺织设计院和化纤公司改制后已经与控股公司完全脱钩;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还采取了终止经营、破产拍卖以及企业之间并购销号、地产开发、厂房对租等不同形式。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改制,让优质资产、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如五洲染织集团公司是由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构成,他们在2000年制定了以生产线为单元进入集团主体,进而实现集团整体改制的方案,实践证明,这一方案是符合集团实际的,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剥离出优质资产2000多万元,占经营性资产的60%以上,吸纳外部资金近1000万元。近年来,五洲染织集团共盘活资产近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20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差的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京工服装集团红旗厂充分利用国旗、党旗定点生产企业和室内装饰的优势,进行资产剥离重组,组建多元主体的新型公司,改制当年员工收入增长了130%,资产增长了120%。 北京针织的著名企业铜牛集团是通过改制后脱颖而出的优势企业之一。五年来,铜牛集团公司成功实现九家企业的重组,现已发展成为具有经纬编针织业、线业、非织造布业和进出口贸易及物业等综合实力的集团公司。五年来,销售收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创汇2300万元。除铜牛品牌外,又拥有了“那波儿”童装、“月季红”制线、“京凯”无纺布、“斗牛士”体服等多个品牌,形成主业发展的三大基地:土桥线品生产基地,梨园经编面料、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和刚刚落成的高新针织服装生产基地。 改制重组后的雪莲集团公司由工业板块、城市服务业板块、外贸业板块和对外投资管理4大板块组成,有控股和参股子公司23个,直属企业7个,总资产达4.8亿元。集团核心企业雪莲股份以加快上市(2003年完成上市辅导期)和企业搬迁为契机,全面推进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再造企业流程,谋求新的突破。一个更具规模实力,更有活力,发展势头更强劲的新雪莲正向我们走来。 新的格局露出端倪 与调整重组和企业搬迁紧密结合,与结构调整,组建企业集团一起进行,是北京纺织推进企业改制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地处首都的纺织产业应当如何发展,结构和布局怎样做到更为合理?这是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历届领导和企业经营者多年来反复探讨的课题。按照“发展适合首都经济特点纺织工业”的总体思路,近两年来,北京纺织加大调整力度,通过积极推进改造提升一批,调整重组一批,搬迁转移一批,破产淘汰一批,整合集团优势,使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三二二”格局,七大集团的框架结构。 “三”即三大服装集团完成重组,铜牛集团在通州征地7.8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建设针织服装和面料生产基地;雪莲股份在大兴征地6.7万平方米,投资1.07亿元,建设羊绒衫生产基地,红莲与毛针织公司重组,设立雪莲毛纺服装集团公司;京工服装集团重组改制,将伊里兰服装公司、长城风雨衣公司并入。 “二”即棉、毛两大面料基地的建设,棉纺织、毛纺织的改造重组和企业区位转移工作正在抓紧运作之中。 另一个“二”即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两大集团重组完成,北京印染厂、第二印染厂并入光华印染厂,组建光华纺织集团,主打产品为纺织装饰用布;五洲染织集团公司商标织带、帆布厂迁入大兴,建设产业用纺织品基地。 在最近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控股公司总经理龙云泽表示,尽管北京纺织的调整、改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本市的其他工业比,与全国同行业特别是江苏、浙江等地的纺织工业比,差距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极强的紧迫感,继续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尽快由淘汰落后转向产业升级,由压缩总量转向加快发展,构筑北京纺织的新格局,培育北京纺织的新亮点。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