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目前引起行业内外直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纺织行业结构的新特点是在东部沿海省市,特别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等地产生了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县)镇纺织产业集群,这些拥有结构特色和发展活力的市(县)、镇产业集群与以大城市为中心拥有市场开拓、科学技术创新、资本运营、跨地跨国产业链综合实力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之间,形成了市场细分、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这些产业集群的出现,主要来自于市场高度开放和各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的互动作用。由于中国不同程次的衣着市场需求的拉动和一些地区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使大量纺织原材料、资金、劳动力资源、产业技术在那些对发展某类产品条件优越的市(县)、镇集聚,迅速产生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一系列优势。 首先,纺织产业集群产生了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这些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每天进出集群区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所在区域的行政领导一般都为产业集群优化使用土地资源、统一建设公用设施创造了条件,使单个企业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企业很容易从集群区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公共技术推广和普及,使产业集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外部效应。 第二、纺织产业集群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激烈竞争,这种压力促进了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迈进,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无力开发的被动局面。 第三、纺织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纺织产业基地的形成。由于社会化生产的推动,从一个集群内的产品联盟、技术联盟扩展到地区间的产业联盟,直至在更大范围在相关产业间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 第四、纺织产业集群促进了为纺织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对全国、对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为纺织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金融担保业,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与纺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纺织制造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 第五、纺织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这些市(县)、镇的纺织产业集群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各地行政、经济管理部门更有效的合作,征得有关省市经贸部门的同意,选择了19个市(县)和19个镇作为首批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的试点单位,纺织工业协会和各相关行业协会将对其重点跟踪、调查、指导、服务。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聘请这次参与试点的19个市(县)为名誉理事单位,以便定期听取这些市(县)主要领导同志对纺织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拟在试点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围绕建设纺织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对产业集群综合发展的咨询。落实对集群区企业创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国内外市场拓展、第三方物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设等服务性业务;同时,协助地方政府在营造市场公平竞争和法治环境,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风尚和企业文化,培育区域品牌,以及促进诚信文明,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践性进步。 (在“全国纺织基地市(县)、特色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