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迎接纺织行业新的春天
瑞雪纷飞,辞旧迎新。2003年带着蓬勃朝气来到了。值此元旦佳节,我们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广大职工表示衷心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02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有许多大事值得浓墨重彩地写入史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这既是200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在这个宏伟纲领的指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2年,也是中国纺织行业充满喜悦和自豪的一年。预计全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出口超过600亿美元,实现利润一步跨越3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4%和24%以上。这些应该大书的精彩数字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刷新历史记录。在经历了多年严重亏损和压锭重组的巨大阵痛之后,中国纺织工业再次扬眉吐气,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界。2002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具有标志意义的转折之年,纺织工业改革调整的每一个亲历者不会忘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不会忘记。 2002年纺织工业的辉煌成绩来得很不轻松。上一年度行业大势平淡,甚至有些低迷,给2002年生产经营带来相当大困难。全年国内外纺织品有效需求低于预期,市场形势一直比较复杂。世界经济放缓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纺织业的不利影响在2002年仍然没有减弱。2002年又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纺织作为国际市场依存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经历了WTO框架下新角色的适应和磨合,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和复杂情况,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主要得益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和加快经济市场化过程带来的良好大气候;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料价格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积极变化;也得益于纺织行业近年来改革调整和大规模技术改造所产生的巨大活力。纺织行业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央经济工作大政方针的正确和英明,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纺织行业将再接再厉,在新起点上跨越新高度。 纺织作为典型的传统工业门类,在新的一年里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挑战和使命。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八项任务中,第一条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包括纺织在内的所有工业门类今后发展的基本方针。纺织工业今年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十六大精神要求,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内涵极其丰富。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纺织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纺织行业持续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以面料为突破口,带动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的全面升级,正是纺织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步骤。纺织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行业,加快全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但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可以使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对于纺织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化能够带动产业尽快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低投入高产出。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历来是纺织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后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效益。 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提高原材料和资源的利用率。环境污染少,就是要推行文明生产、科学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要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这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潮流,是提高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既要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为扩大就业作出应有贡献。 2003年,第一轮朝阳已经升起,我们迎来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又一个春天。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就要播种新的希望,开始新的耕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在这催人奋进的春天里。 (C8004)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