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不可让“黑心棉”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近几年以来,由于世界上部分地区与国家的棉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现象,使得国内外棉花市场的价格也有着较大的波动,特别是2002年棉花非常短缺,棉花在纺织原料行业简直成了“佼佼者”。棉花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引起,其中总产量减少100万吨,全国棉花产值减少100亿元。不考虑进口,今年我国棉花短缺69万吨,考虑进出口平衡,我国棉花短缺59万吨。也正是因为棉花的稀少,加之棉花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得个别国内外经营者在“暴利”的驱使下,却将销售 “黑心棉”作为自己主要经营手段,这也使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幼儿园、福利院、医院、宾馆等单位深受其害。特别是笔者近日从江苏省的相关媒体获悉,有一个学生穿的棉衣撕开一看,竟然是带血的烂棉花,里面蕴藏着多少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当务之急切不可让“黑心棉”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否则,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就是一种践踏! 日前,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截至今年12月,全国221个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已有68处泛滥的“黑心棉”得到完全控制,88处絮棉质量明显好转,群众投诉举报大幅下降。另据最近市场强制检验,涉及全国43个重点市场、226个企业的11余万件絮棉制品,合格率达84%。在从去年开始的全国“黑心棉”专项打假中,共有数百名制假售假分子被移送公安机关,有100多名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加之,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经贸委、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集团购买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意见》,为大宗购买絮用纤维制品规定了统一操作性强的制度和办法。 回顾2002年, 我国就有几个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现了进口棉花出现质量问题,部分进口美国棉花掺有暗褐色非正常“黑心”棉包,不仅颜色极差,而且有一股油污味,有的整包都是,有的夹杂在正常棉花中,重量短少也超过万公斤以上,其短重率为2.5%。以上现象致使下游用棉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挑拣。另外,由于非正常“黑心棉”挑拣难度太大,极易混入正常配棉中造成纺织成品残次不合格。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分析认为,这些进口棉花已不是一般质量问题,而是国外棉商故意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这种欺诈行为,在近年来进口棉花贸易中呈上升趋势,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才对。在此,也提醒个别下游用棉的业内人士不要总是认为国外进口来的棉花比国内新棉便宜是一件什么好事情,要知道“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这句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正是由于有了不合格棉花的出现,才会有不合格下游棉花制品出现。例如,2002年秋天,我国贵州省质监部门曾经对全省絮棉制品质量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结果发现,这次各级质监部门重点检查的贵州省各地、州、市36个生产和销售单位,竟无一合格,检查的81个使用单位中66个不合格,合格率仅为18.5%。在此次检查中,医院抽检合格率仅为18.7%,宾馆抽检合格率仅为26.7%,幼儿园和学校的抽检合格率则全部为零。从抽检结果看,幼儿园和学校仍然是劣质絮棉制品的重灾区,医院、宾馆、招待所等盈利较高的单位则大部分是不合格单位。以上所述足以说明了我国一些厂家仍用废棉、化纤下脚料、纱线头等作填充物,这就是絮棉制品生产厂家能够获得暴利的一个缩影。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测,2002/03年世界棉花产量为1930万吨,相比2001年度低10%,即减产了220万吨。除巴西外,世界15大棉花生产国中有14个国家产量下滑。2002/03年,世界棉花消费将达到2050万吨,比上年增长4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而全球期末库存预计将为91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30万吨。根据此供求形势,预计全球2002年度Cotlook A指数平均为52美分/磅,2003年度平均为54美分/磅。在棉花市场供不应求下,棉花价格想回跌也不太容易,2003年上半年棉花还属于是一种紧俏的纺织原料。特别是2003年我国棉花消费量将达到接近600万吨,占全球预计消费总量的29%,而我国棉花产量不到500万吨,说明还有20%的棉花需要进口。 根据以上事实,笔者提醒相关部门和用棉单位,要警惕国外原棉质量问题,对于进口来的棉花一定要严格进行质量检验。特别要当心国外的“黑心棉”在2003年再次出现在中国市场,必要时应依法实施装船前检验,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者就是各级质监部门在打假中一定要增强技术力量,加强监督监管力度,管住絮棉制品的生产原料,达到从源头上遏制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从中钻空子,早些让“黑心棉”消逝在人们的生活中才是真。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