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长纤布出口比重逐年下跌
占台湾纺织品出口比重已跌至57%,加上大陆成衣服饰进口直线窜扬,出口减分、进口成长,让纺织业赚进的外汇由上百亿美元,短短五年,已蒸发12亿美元,顺差频创新低。台湾纺织业过去创汇表现抢眼,有赖上下游供应链完整,出口终端产品创造产值高,但随着下游大幅出走,出口主力的长纤布厂也不得不外移,上游原料内销通路不断萎缩,产业价值链基层一点一滴崩解中。过去台湾纺织业靠长纤布出口撑起半边天,长纤布外销比重占纺品高达6-7成,不过近几年因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涨,刺激纤维及纱类产品出口升温,长纤布出口面临高价原料压缩及汇率夹击,出口比重逐年走跌,这正可和台湾纺织品出口创汇褪色的结果相互印证。 2001年,台湾纺品出口创汇仍有102.7亿美元的佳绩,当年长纤布占出口比重仍达61.59%,不过,随着长纤布比重“破六(成)”自此之后,创汇数字就再也看不到“三位数”的成绩,一路破底。2006年,台湾纺织品外销出口值117.9亿美元,衰减0.4%,是1990年来低点,进口值却逆势成长4%,达27.3亿美元,创汇90.6亿美元,同样也是16年来新低。进口成长主要动力来自成衣服饰品大量进口,其中,中国大陆占总进口金额43%,进口值成长2.1倍,重量成长3.2倍,远远超越第二顺位的越南。由于依据WTO精神架构,2005年下半年,台湾逐步开放大陆原料制成的纺织品进口来台,加上欧美对大陆纺品祭出配额设限挡关,过去很多大陆纺品以伪报产地卷标方式,用“Made in HongKong”蒙骗进口,这下子,这些物美价廉纺织品“光明正大”自海关进口,充斥五分埔等成衣经销大本营。 台湾纺织业要维持顺差,除了增加出口,就是减少进口,除了出口外销已显吃力,进口却不减反增,台湾纺织业创汇褪色,是一个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这应该不是是非题,而是选择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