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购汇量再三“松绑”
2000美元、5000美元、8000美元、2万美元、5万美元,看似简单的一组数字,描述出若干年来我国个人购汇政策的演变过程。从2000到5万,个人购汇量近5年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松绑”,不仅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汇资金运用方式的一种适时调整,即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更折射出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相关政策,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额度为2000美元,不仅额度有限,而且手续繁琐。“宽进严出”的个人购汇政策因为当时国情所致,但市场上旺盛的需求和政策“空间”却活跃了黑市,肥了“黄牛”。 2003年开始,国家调高居民因私购汇额度,此后一再放宽,就在几天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去年5月开始实行的2万美元的个人购汇额度提高到5万美元。对于经常需要购汇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而本来就因人民币升值有点儿烦的外汇“黄牛”们,这回可能要彻底砸掉饭碗了。 事实上,逐步放宽个人购汇更深的寓意是:藏汇于民。去年2月,我国首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年底外汇储备更悄然越过1万亿美元大关,用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话来描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超过十位数。 当很多外资企业的年终总结还习惯性地使用“出口创汇”一词时,外汇储备增长对国内基础货币存量造成冲击的忧虑早已被各方关注。央行此刻面对的是与几十年前外汇短缺完全相反的问题,数额居世界第一的庞大外汇储备,再加上每月约200亿美元的高增长速度,令央行的压力前所未有:管理成本增加,风险度聚集。更何况,人民币还在不断升值,外汇储备有“缩水”风险。“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缩水500亿美元,按7.8的汇率,折合3900亿元人民币,差不多相当于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的规模。”业内人士用一个简单的换算显示出隐忧并非夸大其词。 附: 1998年9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对居民个人因私购汇作了规定,例如居民到港、澳地区,可购汇1000美元,到港、澳以外地区,可购汇2000美元。 2003年9月1日,再度调整居民购汇标准,居民出境半年以下供汇3000美元,半年以上供汇5000美元。 2005年8月3日,再次提高居民购汇金额。居民出境半年以下由供汇3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半年以上由供汇500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 2006年5月1日,再次放宽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政策,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 从2007年2月1日起,个人年度购汇额度将由2万美元提高至5万美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