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昌吉州百万亩棉田刚褪去雪白的绒絮,一场田野间的“秸秆变形记”就火热上演。

伴随着秸秆压缩打包机的轰鸣声,一排排秸秆顺着传送带奔涌而入,经机器“咀嚼消化”,转瞬便“吐”出圆滚滚的草墩墩。这些整齐码放在棉田里的秸秆捆,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方阵,将田野装点得格外鲜活。

昌吉州是新疆农业大州。2024年,昌吉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9.41万亩,秸秆产生量358.97万吨,可收集量328万吨。

近年来,昌吉州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利用为核心目标,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项目资金,培育20余家经营主体,建立起从田间回收、集中储存,到精深加工、多元应用的“收-储-运-用”秸秆绿色循环产业链。

2024年,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2%,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

点“草”成“粮”

秋收之后,玛纳斯县的田间铺满棉花秸秆。

秸秆也能变钱。这几年,玛纳斯县牧野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献春,就通过秸秆转化利用尝到了甜头。2013年,偶然得知秸秆能加工饲料,周献春便成了当地最早的“尝鲜者”之一。起初凭自己摸索,周献春加工棉花秸秆的利用率仅有60%,饲料品质也不稳定。转机出现在9年后。

2022年,玛纳斯县牵手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研发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术,通过优化发酵配方,不仅改善秸秆饲料的适口性、显著提升秸秆粗蛋白质含量,还大幅降低养殖成本。

10月30日,走进玛纳斯县牧野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地250亩的厂区,棉花秸秆堆积成小山,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工人们正将酱渣、糖渣、土豆泥与粉碎的秸秆均匀混合,再撒上特制发酵菌剂后密封入池。

“再过45天,这些秸秆就会变成多汁软糯的‘草罐头’,牛羊最爱吃!”周献春指着发酵池说,“我们按每吨280元回收棉花秸秆,带动千余户农户受益。”

今年,该合作社收购25万亩棉花、玉米秸秆,可加工饲料4万吨以上,销往全疆各地,以及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当天,在玛纳斯县广东地乡三棵树村,养殖户库尔班·艾麦提将发酵好的秸秆饲料仔细地添加到饲料池。牛圈内,320头膘肥体壮的肉牛甩着尾巴,低头咀嚼着饲草料。

“用秸秆加工的饲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牛吃了肉质更鲜嫩。”库尔班说,目前,他的养殖场平均每天每头牛消耗秸秆饲料12公斤,1年下来320头牛大概要消耗饲料1400吨。

如今,玛纳斯县全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超3万吨,可满足5万只羊4个月的饲喂需求,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元。

放眼整个昌吉州,500余台(套)打捆机、粉碎还田机穿梭田间,20个标准化收储运站点年收储能力达50万吨,为“草变粮”筑牢坚实根基。

循环之链

“收进来的是田间秸秆,送出去的是清洁燃料,最后连燃烧后的灰渣都能还田当肥料,这才是真正的‘吃干榨净’!”10月26日,在呼图壁县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压块站里,总经理崔建强指着运转的生产线,说出秸秆燃料化利用的核心逻辑。

压块站内,棉花秸秆被投入进料口,经破碎机粉碎、研磨,变成细碎的草粉,与废旧木板、树枝碎屑按比例混合,再送入制粒机挤压成型,一颗颗直径0.9毫米的褐色燃料颗粒就从传送带涌出,进入成品料仓时还留着加工后的温热。

“我们已建成‘切断-粉碎-储存-制粒-冷却-打包’全链条生产线,现在年处理棉花等农作物秸秆5万吨。”崔建强俯身拿起一粒燃料颗粒说,作为油田秸秆燃料供应支柱企业,2年来公司已为克拉玛依油田供应2万吨秸秆燃料,年均产值1200万元。

回溯6年发展路,呼图壁县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销售秸秆燃料8万余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万吨;在秸秆收集、打包、运输等环节,带动百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呼图壁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推广秸秆供暖燃炉300余家。

“秸秆燃料化利用不仅解决秸秆处理的难题,还为能源产业开辟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崔建强感慨地说。

为助力秸秆清洁燃料产业规模化发展,昌吉州专门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秸秆燃料化利用的技术方向与扶持重点,将呼图壁县棉花秸秆压块成型燃料化技术列为重点推广技术,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长效机制。

2024年,昌吉州秸秆燃料化利用量达3500吨,既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探索新路径,也为田间秸秆找到好归宿。

“秸”尽所能

深秋,位于昌吉市阿什里乡阿什里村的10座圆菇大棚里暖意融融。褐色的蘑菇基料整齐铺在菌床上,细小的白色菌蕾正悄悄冒头,再过30天,这些菌蕾便会舒展成饱满的圆菇。

新疆怡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蒋文刚拨开松软的基料说:“这些基料是由秸秆加鸡粪制成,我们经过2次发酵后使用,既能保证营养,又能让蘑菇口感更鲜嫩。”

目前,该公司在阿什里村等地共有40座圆菇大棚,每年生产9个月,消耗秸秆基料约2000吨,年产圆菇1万吨,年产值1200万元,带动阿什里村及周边村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圆菇经过5茬采收后,剩下的基料也不浪费,能做成有机肥和育苗基质,还能无土栽培种菜,形成‘秸秆-菌包-废料-有机肥-育苗基质-农田’的小循环。”蒋文刚说。

秸秆的“变身”之路更显多元,一堆堆像小山一样的棉花秸秆,正沿着生产线经历一场全面“变身”。

这些秸秆先经干燥脱水,再进入粉碎机碾成细粉,随后与辅料按比例搅拌均匀,最后通过膨化设备塑型,原本松散的秸秆便拥有不同“身份”,既能成为培育作物的育苗基料,也能变成生物质燃料,还能加工成牛羊爱吃的颗粒饲料,甚至能转化为工业用的麻纤维。

今年,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10万亩秸秆收购协议,年收储秸秆量将超过2万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500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秸秆原料化利用的突破。在昌吉扬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秸秆经特殊工艺加工,摇身变成结实耐用的人造托盘,远销疆内外。

“小秸秆,大用处!这个曾经的田间‘废料’早已华丽变身,成为撑起产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硬核支撑。”昌吉州党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星雷表示,围绕秸秆产业链补短板、延链条、提效益,昌吉州正在不断探索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让一根根秸秆在绿色循环中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价值。


资讯权限图标说明:
  1、红锁图标: 为A、B、C等级会员、资讯会员专享;
  2、绿锁图标: 为注册并登陆会员专享;
  3、圆点图标: 为完全开放资讯;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锦桥纺织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锦桥纺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锦桥纺织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系:0532-66886655 E-mail:gao@sinotex.cn


手机版  |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最新资讯  |   历史资讯  |   成功案例  |   公告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150058号  |  青岛网监备案号:37021202000115  |  鲁ICP备15026196号  |  营业执照公示

Copyright © 1999-2025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